潮汕地區(qū)地狹人稠,人口與資源和環(huán)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潮汕人的創(chuàng)造、開拓和冒險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謀生,形成社會風(fēng)氣,在農(nóng)業(yè)上精耕細作,在手工業(yè)上精雕細琢,在商業(yè)上更是精打細算,極善經(jīng)營,聞名海內(nèi)外,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清中葉著稱一時的廣幫商人,主要由廣州幫和潮州幫商人組成,潮州幫商人在國內(nèi)的東南沿海及江西一帶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國、新加坡一帶頗有勢力。強烈的商品意識,是潮汕人一種頗具優(yōu)勢的文化潛質(zhì),使他們在改革開放時期足跡遍及城鄉(xiāng),滲透各行各業(yè),特別活躍。
潮汕人的飲食
潮汕人有別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別喜愛吃粥、有以大米粉制作的名目繁多的〓品、喜愛以腌制品為主的佐餐小菜(咸菜、菜脯)以及制作精致的特色小食(蠔烙、肉丸等)。潮州飲食最為出名的是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州菜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名,是由潮汕原來獨有的菜式與按潮汕味加工改造了的菜式所構(gòu)成的一個開放的體系。潮菜較多受閩菜所影響,同時又受到廣州菜等外地菜的影響,匯閩粵兩家之長,自成一家。制作精細的潮菜菜式中,不僅有著名貴的燕窩、魚翅、鮑魚烹制的精品,也不乏粗菜精制的特色菜,如地瓜葉做成的“護國菜”,芋頭做成的“芋泥”,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潮菜具有選料廣而重海鮮、制作精而重清淡、佐料多而重“合味”的主要特點,而且宴請進食中講規(guī)矩而又重人情,滲透著禮儀文化。潮州工夫茶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茶藝。從茶具、茶葉、用水、沖泡到品嘗都十分講究。茶具用宜興茶壺或蓋甌及小瓷杯,茶葉用烏龍茶,沖泡有包括納茶、候湯、沖泡、刮沫、淋蓋、燙杯、洗杯、篩點等步驟,高沖低篩,操作嚴謹。品嘗還重在慢飲細酌。
潮汕小吃的文化內(nèi)涵
對待吃,向來有兩種態(tài)度,一是吃好,一是好吃。吃好,是要吃得飽,并且要有營養(yǎng),能夠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好吃是講究食物的味道,是一種享受,屬于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小吃是屬于好吃的食物。什么是小吃,小吃是正餐以外的零嘴兒,也即點心,點到心而已,不會點到肚子里。面對正餐以外的小吃,你可以選擇吃,也可以選擇不吃,你不必在乎其量其質(zhì),只求其美味。從這個角度上看,純粹意義上的美食,應(yīng)該是小吃一類的食物。
過去,潮汕人習(xí)慣用吃好未來跟人打招呼,這說明那時有沒有吃的是一個問題。如今,可不大有人這樣跟人打招呼了。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己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們已不滿足于填飽肚子,而希望吃得更加有味道,更有情調(diào)了。因此,現(xiàn)在來談?wù)摐仫栆院蟮南M,談小吃,談美食,便是時尚的話題。
出身貧賤 自然天成
我國數(shù)不清的地方小吃或點心,其形成要么脫胎于宮廷,要么產(chǎn)生于民間。而潮汕小吃,幾乎全都是民間獨創(chuàng),并一直在民間流傳。這是歷史上潮汕地處省尾國角,遠離國家政治中心,以及商業(yè)社會形成較晚,社會富裕程度不高所決定的。信手拈來幾樣潮汕小吃:西天巷蠔烙、貢咕鵝肉、老姐豬腳飯、老媽宮粽球,哪一個名字不是樸素直白,鄉(xiāng)土氣息撲鼻。
潮汕小吃扎根于民間,它不依附于官文化、士大夫文化,從誕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態(tài),順應(yīng)物競天擇的自然規(guī)律,流傳于民間,故此,我們現(xiàn)在才能品嘗到這么多富有鄉(xiāng)土氣息的風(fēng)味小吃。
材料簡單 味道獨特
廣式點心以洋氣見長,如奶黃包、蛋撻、叉燒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鮮著稱,如蟹黃灌湯包、魚茸春卷。北方小吃則以面食為主。潮汕小吃則是無米不成粿。一個潮汕方言粿字就將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盡。在潮汕字典中粿是這樣解釋的,一種大米粉做皮,有餡的果品。韭菜粿因為皮是番薯粉,餡是蔬菜,俗稱無米粿,可見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從中原南遷到潮汕,按祖籍的習(xí)慣,祭祖要用面食當果品,南方不產(chǎn)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果品。這就是粿的來歷。后來,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斷花樣翻新,相沿成習(xí),人們就把所有祭祀的包點都稱為粿。潮人在運用稻谷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一種原料既是皮也入餡--米包米的。如有一種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飯入餡,非但不覺乏味,還非常清香可口。
潮汕盛產(chǎn)番薯,這種又平又賤的農(nóng)作物也被大量用于小吃中。番薯粉可作小吃的皮,如有甜、咸餡的水晶球,韭菜粿等。也可摻和瓜果蒸成馬玲薯粿、芋粿、馬蹄粿等。還可以做成糕燒番薯,番薯湯等等。別看番薯出身卑微,它在潮汕小吃中可是一個大家族呢。
和上海等沿海地區(qū)不同,潮汕小吃中用海鮮的相對少些,更鮮見諸如龍蝦、魚翅、螃蟹等名貴的海鮮。個中原因,一是因為潮汕氣候炎熱,海鮮食品難存放之故,此外,也是其平民化的特點所致。 凡沿海地區(qū)都盛產(chǎn)蠔,而將蠔做成美味小吃--蠔烙的,卻只有潮汕了。其做法也非常簡單,也就是番薯粉和蠔摻和在一起煎成餅,淋上鴨蛋,味道卻極為獨特,外酥內(nèi)軟,濃香嫩滑,成為聞名遐爾的小吃。
綜觀潮汕小吃,以素為主而少見魚肉,其選材簡單,大都取材于隨處可見的 普通農(nóng)作物--大米、番薯、蔬菜,卻以獨具一格的田園風(fēng)味贏得人們的青睞,更因為其價格低廉而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秀色可餐 情趣盎然
潮汕小吃既然是一種非吃好,而在于講究好吃的美食,人們在講究其美味的同時,自然要講究其形式美。扎成香包似的粽球,碧玉般的桃粿,晶盈剔透的水晶球等等,外形也都非常雅致有趣。
形式是不能吃的,但形式可以刺激人的食欲,潮人很早就懂得了秀色可餐的道理。
注重養(yǎng)生追求時尚
潮汕小吃崇尚自然,注重養(yǎng)生,人們在滿足美食癮的同時,大可不必為攝入 過多的脂肪、熱量等擔心。如上文所說,潮汕小吃的用料以素為主,鮮見魚肉,有的小吃還添加了中草藥材,成為藥膳。如鼠曲粿、樸籽粿等,就是添加了草藥做成的小吃,這是非常符合當今的飲食時尚的。不僅如此,潮汕小吃的烹飪方法 也非??茖W(xué),多清淡而少辛辣,多蒸煮而少煎炸。潮人還發(fā)明了一種油煮的方式,這是我見過的烹飪方法中最為特別的一種。其方法是溫火將花生油煮熱,然后將事先蒸好的小吃放進去,用文火煮至內(nèi)外熱透。上碟的小吃,有花生油的香味,又沒有煎炸的燥氣,實在是一絕。
潮汕俗語時節(jié)吃時果的意思是,到了時令就應(yīng)該吃當時的食物,應(yīng)時的食物不但味美,還能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如春節(jié)吃鼠曲粿、菜頭粿,端午節(jié)吃梔粿,清明節(jié)吃樸籽粿,不但美味,還能清熱去火等,達到時令防時病的目的。
近年來,潮汕小吃順應(yīng)時尚需求,從原料和形狀上都進行了改革創(chuàng)新。原料中增加更多的果蔬類品種,如菠菜粿、芡實粿、南瓜餅等;外形上越做越小,讓人們在食量不變的情況下能品嘗到更加多樣化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