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目標用戶:
想做菜,但不會做菜的美食愛好者
會做菜,但無處分享的美食愛好者
由此分析得出,下廚房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20-29歲的年輕人群,男女比例保持平衡,它被央視CCTV新聞頻道報道為年輕人流行的生活方式APP。
創(chuàng)始人為原豆瓣設計師、UGC行業(yè)專家王旭升
1)菜譜運營,一開始把賣相好的,被贊次數多的作品挑出來,放在前面;后來用戶覺得太難了,不愿意上傳;
調整之后,按照菜譜上傳的時間倒序排列,讓用戶可以看到最近一小時、兩小時、一天內的作品,“那他就會覺得這個菜譜好像確實很熱門,并且其他人做得好像也不咋地,自己做的比別人好多了,就有信心拍張照片傳上去。
2)結構化菜譜形成多分類食譜;
3)社區(qū)化關鍵就是要讓每個用戶感覺到平等,才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到內容體系里來;
4)一開始按最靠譜的熱門度排序,新用戶一搜索,出來的都是最經典、做過率最高的方子。但這樣一來就會形成馬太效應的負面影響,新菜譜完全沒有出頭機會,影響新作者的創(chuàng)作熱情。具有熱度的老菜譜越來越熱,而老用戶總是看到這些,也會缺少新鮮感。新菜譜進到社區(qū),先給5000次曝光。在搜索列表里,有一個位置是留給新菜譜的。
第一批用戶很多是豆瓣上的一些熱愛美食的美食愛好者,下廚房做好 之后就給豆瓣的那些美食愛好者發(fā)了一些私信,然后就請他們來看一看,他們來了之后看到下廚房,嗯確實這邊非常漂亮簡潔,就有一批豆瓣的用戶在這里駐扎下了,然后這批用戶因為確實質量非常的高,后續(xù)產生了很多UGC 的優(yōu)質內容,然后再通過口口相傳,這樣下廚房的種子用戶就積累起來了。首先做的是web,那時候比較早,后來是做了移動端,11 年做了移動端,所以第一批app的用戶其實是從web 用戶轉化過去的。
依靠《萬能青年旅店》歌詞“是誰來自山川湖海 , 卻囿于晝夜、廚房與愛”傳播;每一句文案都考慮傳播點?是否讓人意想不到,原來還可以這樣?首日3w獨立訪客;或者用戶也很快留去;
花了1個月積累1000個作品,鼓勵嘗試,榜樣效應與模仿效應。
豆瓣、微博、微信公眾號,電視(明星真人秀下廚類活動)
從2011年到2016年,下廚房完成了從工具到社區(qū)到電商的轉變。
菜譜相關功能更新
廣告 :2013年,“下廚房”收入僅100萬元,大多來自品類廣告。在“下廚房”上做廣告的品類包括食材、調料、炊具、櫥柜,甚至超市。既有首頁的banner廣告,也有將調料、炊具嵌入菜譜的“品牌菜譜”。但品牌廣告存在一個問題,就像新浪微博一樣,人氣博主完全可以借助“下廚房”平臺自己做廣告,品牌商也更愿意與他們合作,平臺最終為他人做嫁衣裳。
為一號店導流 :和多數有人氣沒財氣的APP一樣,“下廚房”對商業(yè)模式進行了諸多探索。最初嘗試是往1號店導流,但效果不理想。用戶習慣就不是去網上打醬油。多數人看完菜譜會去超市買東西,價值轉化發(fā)生在超市,沒“下廚房”什么事兒。很快,他們放棄了。
食材導流 :2013年8月,“下廚房”上線了生鮮電商項目“有點田”,與北京周邊多家有機農場合作,銷售農場年卡、打包菜品。王旭升希望借這個產品驗證用戶網上買菜的習慣,但結果是轉化率很低,甚至達不到廣告價值?,F在,“下廚房”已經把“有點田”的入口隱藏起來,食材導流的嘗試宣告暫停。
市集 :主要以食材和廚房用品買賣為主。
衍生品銷售 :下廚房從2013年開始,與下廚房美食達人合作出版了美食類圖書,主要以菜譜為主要內容。美食圖書的出版與銷售形成作家分成與電商分成兩部分的商業(yè)模式。
從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菜譜、清單、社交、電商四個方面進行功能拆解分析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菜譜的形式上,三款軟件均以圖文、視頻為主。其中,下廚房與豆果美食是從圖文蔓延到視頻,而廚房故事則是主打視頻,由于它的內容產生均由官方精心挑選和制作,所以在整體詳細程度和美觀程度都高于前兩者。
在查找菜譜上,下廚房由于目前主打電商板塊,菜譜的展示篇幅不大,在運營上推動用戶去展示輕量級的美食秀,而不是復雜的整個菜譜,猜測也是因為平臺的菜譜數量已經趨于飽和。
而豆果美食鼓勵用戶分享和制作美食和新菜譜的程度高于下廚房,從其最新菜譜、各類秀美食板塊可以看出。
從菜譜查看的實用性來看,下廚房的優(yōu)勢更加明顯,排版清晰,重點突出,尤其ipad版,讓用戶能在一個屏幕中看清楚整個制作步驟,還添加了計時器功能,但其缺點是留白太多,未充分利用空間。豆果美食的設計則有些粗糙,缺失美感;廚房故事的排版條理清晰,十分有美感,但就真實的使用場景來說,我認為下廚房不用翻頁的設計更加實用,但廚房故事由于視頻居多,這種設計更符合其核心。
將想做的菜添加到清單后,拿著手機就可以去超市進行菜品的選購了。在這部分的處理上,三款app的形式雖不盡相同,但本質來說差別不大,都能輕松查看、添加和刪除。在刪除操作上,前兩者更符合用戶習慣;在美觀度上,廚房故事則更有優(yōu)勢。
豆果美食的社交部分強大,廚友間可以發(fā)帖交流、在各自感興趣的圈子交流。且其個人主頁展示內容也很豐富。下廚房目前的社交功能也逐漸成熟,甚至單獨列出信箱一欄,從工具到平臺到電商逐步轉化。
對比三款app的電商部分,前兩款app均采取商戶入駐的形式,下廚房的商品范圍目前以廚房用品和食材為主,食材暫時主打烘焙,而豆果美食的商品范圍更廣,生鮮等都涵蓋在內。下廚房的每樣商品做到和平臺內的菜譜關聯起來,而豆果則是在菜譜中生硬的插入不相關商品的廣告,體驗非常不好。
廚房故事目前仍是一個純粹的工具型app。
就整體的設計風格來說,個人更偏好廚房故事,大片精致的美圖占據版面,真正把制作美食是種享受的理念傳遞給了用戶,從其篩選機制、小貼士、烹飪時間、單位轉化等細節(jié)也可以看出,這是一款為零基礎用戶準備的廚房app。
下廚房由于轉型尋求變現,整個app的大部分版面全被推廣的商品占據,讓人有些失望。個人認為讓廣告打的低調些,讓用戶先看到菜譜再觸發(fā)購買會更恰當。在產品細節(jié)上,不如像廚房故事學習,為用戶考慮再多些,也有助于老用戶的留存。
anyway,菜譜還是非常好用的,鄙人學會的自己愛吃的紅燒魚和紅燒土豆,感覺要幸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