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銀川是不是塞外
“塞上江南”和“塞外江南”的區(qū)別:
在古代的時候“塞上”和“塞外”都是指邊外地區(qū),或者是邊境地區(qū)。
“塞上江南”是指位于黃河中上游的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地區(qū),這兩個地區(qū)都是引黃河河水加以灌溉,雖然降水較少,但是灌溉水源十分充足。
在我國古代基本上到了寧夏、甘肅一帶就逐漸進入了游牧民族控制的地區(qū),基本上稱為是“塞外”地區(qū)。
伊犁河谷地區(qū)歷來就有“西域濕島”的說法,由于水源充足,水草肥美綠意盎然,是新疆地區(qū)最濕潤的地區(qū)。伊犁谷地和法國普羅旺斯、日本北海道一起是世界上三大薰衣草種植基地,被譽為“塞外江南”。
2. 銀川是塞北嗎
塞北四省指的是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簡稱寧,首府銀川。位于中國西北內陸地區(qū),東鄰陜西,西、北接內蒙古,南連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位于四大地理區(qū)劃的西北地區(qū)。
寧夏地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丘陵溝壑林立,地形分為三大板塊:北部引黃灌區(qū)、中部干旱帶、南部山區(qū)。寧夏地處黃河水系,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下降,全區(qū)屬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
3. 銀川屬于塞外嗎
意思: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qū)。也稱塞北。 包括內蒙古、甘肅、寧夏、河北等省、自治區(qū)的北部。 南方的暖濕季風吹不到,西伯利亞的干冷空氣首當其沖,氣候都比較干燥寒冷?! 」糯娜猓? 塞外指河北、山西北部,長城以外,承德為重點。 “塞”指長城要塞,塞外指今內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帶。 塞外指的是長城以北的地區(qū)。 不過呢,一般從古至今 說法也是不一的。 還有的人是說:狹義地講。塞外是指西域的東部、河套地區(qū)、寧夏一帶。主要有隴西、榆林。 內蒙古、東北應該不在范圍
4. 銀川塞外御都
漠北,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也就是狹義的塞北之北,包括外蒙古跟貝加爾湖,在歷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動中心, 是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發(fā)動侵略的根據(jù)地。漠北位于今天的蒙古高原,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南以戈壁為界,東大致到克魯倫河,西以杭愛山,阿爾泰山一線。 塞是指邊塞、要塞,這里所謂的塞相當于今日的明長城。而以此為界,以北的部分已經(jīng)出邊塞,故名塞北。清代時的塞北大約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科布多、唐努烏梁海與阿拉善盟等以蒙古人居住為主的地理區(qū)域。
民國以后,用來做為地理劃分的區(qū)域,包括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蒙古地方五個省區(qū),國民政府承認蒙古國政權期間,塞北用以代指其他的四個省份。
5. 寧夏是塞外嗎
中原 是現(xiàn)在(河南省以及河北邯鄲\山東聊城.濟寧\山西晉城地區(qū)) 另: 江南 是在封建社會后期指江淮地區(qū)(含)以南的蘇浙皖地區(qū). 關中 是指陜西潼關以西地區(qū).要和關內(主要制山海關以南)分清楚. 關外 是指山海關以北的東北地區(qū).古代的塞外: 塞外指河北、山西北部,長城以外,承德為重點。 “塞”指長城要塞,塞外指今內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帶。 塞外指的是長城以北的地區(qū)。 不過呢,一般從古至今 說法也是不一的。 還有的人是說:狹義地講。塞外是指西域的東部、河套地區(qū)、寧夏一帶。主要有隴西、榆林。 內蒙古、東北應該不在范圍
6. 銀川是塞上 還是塞外
寧夏一共有兩大平原:銀川平原和寧衛(wèi)平原,因自秦漢以來在銀川平原大興水利,利用黃河水來澆灌農田,經(jīng)過千年的改造,在銀川平原形成了絕佳的農業(yè)種植區(qū),地勢開闊平坦,盛產稻米和水果,尤其是當?shù)厮a的稻米歷來就是向朝廷進貢的貢品,現(xiàn)在是國家商品糧基地之一。因其在古代屬邊關之地,俗稱塞外,又因湖泊眾多,魚米豐盛,且有大量自江浙一帶過來的移民,久而久之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色彩,被稱為塞上江南。
如果說塞上平原,也不為過,但它所包括的概念更加廣意,包括寧夏的銀川平原、衛(wèi)寧平原以及內蒙臨河一帶的河套平原,因為在古代,這一片統(tǒng)稱塞上。
7. 銀川是塞外嗎
塞上至邊境地區(qū)。通常以河北省與內蒙古交界處的“塞罕壩”為地理標志,稱“塞上”或“壩上”。亦泛指北方長城內外。塞指邊塞、邊關,塞上即邊關外,塞下即邊關內。塞內、塞外是唐以后的叫法,系指長城內外。塞下:邊塞附近。亦泛指北方邊境地區(qū)。從古代時解釋就是:塞上指雁門關外,塞下指雁門關內。
塞上至邊境地區(qū)。通常以河北省與內蒙古交界處的“塞罕壩”為地理標志,稱“塞上”或“壩上”。亦泛指北方長城內外。塞指邊塞、邊關,塞上即邊關外,塞下即邊關內。塞內、塞外是唐以后的叫法,系指長城內外。塞下:邊塞附近。亦泛指北方邊境地區(qū)。從古代的時候解釋就是:塞上指雁門關外,塞下指雁門關內。
《漢語大詞典》解釋:塞上風光塞上風光邊境地區(qū)。亦泛指北方長城內外。
《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 。
唐杜甫《秋興八首》詩之一: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宋曾鞏《西湖》詩之一:塞上馬歸終反覆, 泰山鴟飽正飛揚。
8. 銀川挨著內蒙嗎
寧夏與三個省份相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簡稱“寧”,東鄰陜西,西、北接內蒙古,南連甘肅。
1、陜西:簡稱“陜”或“秦”,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qū)。省會西安,位于中國內陸腹地,黃河中游,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
2、內蒙古自治區(qū),簡稱“內蒙古”,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qū),首府呼和浩特市。位于中國華北地區(qū),東北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陜西、寧夏相鄰,西南部與甘肅毗連,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
3、甘肅,簡稱“甘”或“隴”,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qū)。省會蘭州,位于中國西北內陸地區(qū),東通陜西,西達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寧夏、內蒙古,西北端與蒙古國接壤。
9. 銀川塞外一品
01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東二環(huán)與新華東街交匯處西北側,主體建筑面積5萬余平方米,造型獨特,設備先進,由陳列展廳區(qū)、文物庫房區(qū)、觀眾服務區(qū)、業(yè)務科研區(qū)及多功能廳等各部分組成。
博物院集合了強烈的現(xiàn)代元素、地域表征與民族特色,是濃縮了中國北方億萬年來生態(tài)變遷史與草原文明發(fā)展史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是自治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標志。
內蒙古博物院立足自治區(qū)豐厚的古生物化石、現(xiàn)生生物、歷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資源優(yōu)勢,以“草原文化”為主題思想貫穿全部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覽”,分布于博物院三個層面展廳,計為14個陳列。
其中,二層“遠古世界”、“高原壯闊”、“地下寶藏”、“飛天神舟”四個基本陳列介紹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景物交融,栩栩如生;
三層“草原雄風”、“草原天驕”、“草原風情”、“草原烽火”四個基本陳列以板塊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從古代——近代——現(xiàn)代的縱向發(fā)展線條,簡明生動,通俗易懂;
四層“草原日出”、“風云騎士”、“草原服飾”、“蒼穹旋律”、“草原華章”、“古道遺珍”六個專題陳列。
02
呼和浩特大召無量寺
蒙語稱“依克召”,意為大廟。漢名原為弘慈寺,后改名無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舊城區(qū)。明隆慶年間(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譯作“俺菩”)受封為順義王后,與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歸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
萬歷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銀佛像,俗稱銀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稱“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間(1662―1721),擴展召廟規(guī)模,大殿改覆黃琉璃瓦。佛殿內有高2.55米的銀鑄釋迦牟尼像。
大召的珍藏品極為豐富,銀佛、龍雕、壁畫被稱為大召“三絕”。銀佛即供奉在佛殿內的釋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歷史,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銀佛之一。
03
神泉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
神泉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由黃河兩岸分布組成。左岸為古典園林景區(qū),景區(qū)占地面積42萬平方米;
右岸為庫布其沙漠游樂園,旅游項目有沙漠沖浪、滑沙、騎駱駝、沙漠卡丁車、沙漠越野、野營俱樂部、沙雕區(qū)、鳳鳴谷服務區(qū)、沙漠游樂區(qū)等。
兩個景區(qū)由跨黃河840多米索道連接,黃河有豪華游輪、渡輪和黃河漂流,也具有古典園林氣息和自然地域風貌的景觀,給游客提供了一個優(yōu)美的環(huán)境。
神泉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自然景色優(yōu)美,黃河流經(jīng)此處形成山梁、濕地、河流、沙漠為一體的天然生態(tài)風景區(qū)。景區(qū)內有一眼常年流淌清澈甘甜的泉水,神泉因此而得名。
04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區(qū)(哈素海)
哈素海是黃河變遷而遺留的牛軛湖,屬大黑河水系的外流淡水湖泊。過去曾稱陶思浩西海子,俗稱后泊兒。哈素海是天然湖泊,有“塞外西湖”之稱。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區(qū)(哈素海)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西部,地處呼包鄂“金三角”腹地,東距呼和浩特市區(qū)60公里,西距包頭市80公里。
哈素海與大青山之間的廣闊草場,歷史上稱為敕勒川,是北魏民歌《敕勒歌》所描繪的地方。
05
昭君博物院
昭君博物院地處呼和浩特市南郊,是由王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紀念建筑設施組成,占地面積205畝,是國家4A級景區(qū)。
王昭君墓,蒙古語稱為特木爾烏兒虎,意為“鐵壘”,文獻記載亦稱“青?!保瑥奶拼_始有明確記載。
據(jù)考證,它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筑而成,高達33米,底面積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象征民族團結、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發(fā)展的歷史豐碑。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時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興山縣)。公元前33年,在漢匈兩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形勢下,王昭君自愿請行出嫁匈奴,做了單于的閼氏,促使了漢匈兩族之間保持了近半個世紀的和平相處。在中國歷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獻身于中華民族友好事業(yè)的偉大女性。
06
希拉穆仁草原
希拉穆仁,蒙語意為“黃色的河”,位于呼和浩特市北80公里處,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境內,是內蒙古著名的草原旅游點。
希拉穆仁草原俗稱“召河”,因在希拉穆仁河邊有清代喇嘛廟“普會寺”而得名。
希拉穆仁草原是典型的高原草場,每當夏秋時節(jié)綠草如茵,鮮花遍地,一望無際的景色,使人如癡如醉。既能欣賞古樸的寺廟建筑,又能感受美麗的草原風光,真是一舉兩得,您何不去感受一下呢?
07
綏遠城將軍衙署
綏遠城將軍衙署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區(q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為加強西北邊防,奏準在呼和浩特舊城(歸化城)東北2.5公里,另筑駐屯滿洲八旗官兵的新城。
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動工,乾隆四年六月建成,命名為綏遠城。設立綏遠將軍統(tǒng)領,并管轄漠南蒙古王公、歸化城土默特蒙古,調遣宣化大同二鎮(zhèn)綠營官兵。
將軍衙署設于城內中心鼓樓西側。按清工部工程則例規(guī)定一品封疆大員級建造,磚木構制,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門前有高大的影壁,上有“屏藩朔漠” 匾額,門側立石獅一對,大門內廳堂凡3進,前為公廨,后為內宅。
08
蒙亮民族風情園
蒙亮民族風情園地處內蒙古自治區(qū)首府城市呼和浩特,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蒙亮集團經(jīng)過28年的專研和探索已形成生產經(jīng)營民族特產工藝品及民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fā)為一體的特色文化產品產業(yè)鏈,2016年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景區(qū)分三個參觀場景,一樓展廳為內蒙古特產食品廳、二樓展廳為內蒙古羊絨皮具展廳、三樓展廳為內蒙古民族銀飾首飾展廳。景區(qū)另有蒙古族特色美食,奶酪宴、燉羊肉、駝肉餅、黃米糕、正宗羊肉串等地方特色菜肴,口味純真。
10. 銀川屬于關外嗎
內地十八省,即漢地十八省,指清朝將明朝統(tǒng)治區(qū)中的十五個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廣分為湖南、湖北,南直隸(先改名為江南)分為安徽、江蘇,從陜西中分出甘肅,所設置的18個省份,占地面積17。
98萬平方公里。這十八個省份維持晚明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于滿人占領的關外三將軍轄區(qū)及新疆、內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其它地區(qū)。 十八省與其它地區(qū)的界限主要是長城。內地十八省的概念與范圍自康熙年間至光緒年間兩百多年來大致維持不變,屬于郡縣直轄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則在少數(shù)民族及漢族聚居的地區(qū)設立了五個自治區(qū),另設有自治區(qū)以下級別的民族自治行政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