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的民風(fēng)民俗:
1、順百家宴
泰順縣元宵節(jié)百家宴是一項獨特又古老的鬧元宵習(xí)俗,由最初的“做春?!卑l(fā)展而來,是一種在族人內(nèi)部舉行的祈禱儀式,其目的是“聚宗親,商族事,祈豐收,保平安”。始于北宋時期,至今已有970多年歷史。相傳南宋時,三魁鎮(zhèn)張宅村先人為躲避戰(zhàn)亂,從河北清河逃難到此,張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這一天一起同飲團圓酒。
2、太公祭
太公祭是浙南人民尊明開國元勛、政治家、文學(xué)家劉基為“太公”,在其出生地文成縣南田鎮(zhèn)舉行的以家族祭祀為主,間偶有由地方政府公祭,持續(xù)時間長、規(guī)模大、范圍廣、影響深遠、形式獨特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
3、陳十四信俗
陳十四娘娘名“進姑”,亦名靖姑,福建古田縣臨水村人。生而聰穎,幼悟玄機。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正月十四日出生,故名陳十四。生前由于除妖護民,催生扶幼,人們膜拜為女神。
溫州人過年的習(xí)俗?
撣新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選吉利日子,打掃門庭,上至椽瓦,下迄溝瀆,所有屋角、棟邊,都要用長竿扎上掃把,處處刷過,并洗滌所以用具,準備干干凈凈過新年,也叫“撣新”。舊時,在蒼南,長工回家過年,故有“長年不吃二十四飯”之說?,F(xiàn)在,每年農(nóng)歷二十四前后,仍沿襲臘月“撣新”風(fēng)俗,全城開展以掃塵迎新為中心的清潔衛(wèi)生運動。 吃分歲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至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吃時最講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落花生(謂結(jié)子)、柑桔(謂大吉)、鯉魚(謂跳龍門)、豆腐(謂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的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此外,中間上的大菜中,決不能少了“芋”和“魚”。溫州方言,芋的諧音為“余”和“?!保馑际钦f,吃了芋頭,會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吃魚,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席上第一個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現(xiàn)在也有用“面條”,表示“長壽”),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寶飯”,象征“發(fā)財進寶”。 打開門炮、關(guān)門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zāi)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洪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币话惚夼诘耐馄ず屠锲ぞ簧t,燃放后紙花滿地,燦如云錦,行程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戶戶也要放鞭炮,這叫“打關(guān)門炮”。 拜年的紙蓬包 按舊習(xí),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親戚家里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禮品比較簡單,大都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沒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jù)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的南貨店,每逢春節(jié),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沒晚9時后,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dāng)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jié)之后。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nèi)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jīng)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